中山大学联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多时相无人机影像协同配准与三维变化检测方法,实现了南极“着地冰崖”崩解过程的厘米级三维精细监测,并在地面雪坑观测的基础上定量评估了“着地冰崖”的崩解量,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南极冰盖质量损失评估提供了新的观测手段与数据支撑。该成果近日发表于地球科学领域知名期刊《国际应用地球观测和地理信息》。
南极冰体主要包括“浮”在海上的冰架和“长”在石头上的“着地冰”等。不像冰架大规模坍塌入海那样“轰轰烈烈”,“着地冰崖”崩解往往悄然进行。文章第一作者、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张书航介绍道,由于“着地冰崖”崩解尺度小、频率高、不规则,受限于时空分辨率,传统的卫星遥感手段难以监测其崩解过程。精细尺度冰崖崩解过程的量化监测一直是国际极地冰川学研究领域的技术难题。
页码: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