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魏建军就曾坦言“不要销量要利润”,他指出“长城并不畏惧销量下滑,毕竟销量前十的车企中大多数都陷入了亏损,(长城)宁愿牺牲部分市场份额,也不愿追求无意义的销量增长。”
燃油车还有第二春?
虽然,不少车企仍在高喊“电进油退”,但现实却比理想更具说服力。随着新能源产业进入下半场,市场竞争格局虽然有所改变,但需求韧性却不易改变。
首先,尽管新能源车在政策与资本推动下高歌猛进,但燃油车在续航、补能及驾驶体验方面仍有不可替代性。
相关调研指出,在三四线下沉市场燃油车的渗透率仍超60%;在个别特殊应用场景(如长途货运、极寒地区),用户对燃油车偏好度达85%。
在10万—15万元汽车产品价格带,燃油车市场也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消费者在购车时更倾向选择他们熟悉的品牌和传统的车型。
业内人士认为,燃油车的需求韧性超出了行业预期,未来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的销量将会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不太可能出现电车完全吞并油车的情况。
其次,不想以价换量,也成为传统车企“回攻”燃油车市场的原因。要攻下新能源车市场,除了不可避免的价格战和营销战之外,研发也是一笔庞大的投入。
但如果忽视利润,车企恐怕难以生存下去,更难以支撑长期的转型投入,这更印证了传统车企“两条腿走路”的必要性。
最后,海外市场也成为了一个关键变量。受贸易关系、地缘政治、补能基建等因素的影响,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渗透率并未能实现快速提升。
2022年,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渗透率已经达到13%,但两年过去了,2024年的渗透率也仅为19.3%。
相较之下,2024年中国燃油车出口457.4万辆,同比增长23.5%,远超新能源车128.4万辆的出口量。特别是在中东、非洲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其对高性价比的燃油车有着极大需求。
因此,对于长城、奇瑞、吉利等在海外市场已有一定基础的车企来说,跟随市场趋势攻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固然重要,但持续推进燃油车销售规模,扩大全球市场份额也同样重要。
以奇瑞汽车为例,其在去年出口汽车114.46万辆,占总销量的43.96%,同比增长21.4%。因此,虽然近年奇瑞汽车的新能源转型落后于同行,但海外市场依赖燃油车的特性使其“曲线救国”策略依然能够奏效。
当然,除了车企基于自身情况的考量之外,市场发展趋势也在推着它们重回燃油车的“怀抱”。随着全国以旧换新补贴持续显效,多地政府开始为燃油车提供“真金白银”的补贴。
以河北省为例,报废旧车购买新能源车最高补贴2万元,置换燃油车最高补贴1.5万元,虽然燃油车补贴较新能源车略低,但相比早些年只有新能源车能获得补贴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善。
另外,近期智能驾驶“信任危机”在持续发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燃油车潜在消费群体更快做出购车决策。
市场格局悄然改变
长远来看,全球新能源车和燃油车将会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不同地区会呈现出不同的趋势,比如欧美等发达国家纯电和混动增长快,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将会更依赖燃油车。
在这一背景下,国内车企的双轨战略也愈发清晰。不过,当传统车企开始“回攻”燃油车市场时,市场的“话语权”却已经悄然易主。
在2011年前后的高峰时期,合资汽车品牌在国内的市场占比一度超过70%。但从2022年开始,合资汽车品牌在中国的市占率在2023年急剧下降到34.8%,市场预计其会在2025年降至30%左右。
过去一段时间,合资汽车品牌凭借品牌溢价和技术输入等优势,曾在国内市场占据较高份额。但在转型新能源过程中,由于决策机制较慢,难以快速跟上技术代差等原因,反而变得举步维艰。
根据1月数据,合资汽车品牌在国内新能源市场的份额跌到了3.76%的最低点。在燃油车市场,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其市场份额从去年的60%左右进一步下滑至今年初的58.4%。
与之相反,自主车企却是越战越勇,其份额从去年最低的28.23%一路上升至今年初的37.04%。当合资车企想要“回归”燃油车市场,却发现早已被“偷家”。
新能源与燃油车的竞合,本质是市场多元需求的映射,在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趋势固然重要,但产品永远最为重要。
但诸如大众、丰田等巨头,其新能源车型尚未形成爆款,燃油车型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又未能跟上节奏,此消彼长之间,市场攻守早已异位。
汽车产业的演进不会只是遵循“非此即彼”的剧本,车企既要仰望星空的“电动化理想”,也需脚踩燃油车的“现实之地”。毕竟,在商业世界里,“活下去”永远比“跑得快”更接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