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hu86科技
   

新研究推翻“大脑重组”理论:大脑图谱远比想象中稳定

2025-08-22

教科书错了?新研究推翻“大脑重组”理论:大脑图谱远比想象中稳定

长期以来,神经科学教科书中的一个经典观点是:当人体失去某一肢体后,大脑中对应的感觉区域会被邻近身体部位“接管”,这一过程被称为大脑皮层重组。然而,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的最新研究强烈挑战了这一认知。证据表明,大脑的体感图谱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稳定。

此前学界普遍认为,初级体感皮层中原本负责处理已截肢手臂信号的神经元会逐渐响应面部(尤其是嘴唇)等相邻部位的感觉输入。为验证该理论,一个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长期追踪实验。

研究人员对三名手臂截肢者进行了长达五年的随访,在手术前后多次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精细绘制大脑激活图谱。结果发现,即使在大幅肢体缺失数年之后,原手部对应的脑区仍然存在,且未被面部表征区域侵占。更令人惊讶的是,当受试者意图活动“幻指”时,该脑区仍以与截肢前高度相似的模式被激活。

这一发现直接挑战了神经科学中关于大脑可塑性的根本假设。研究表明,大脑的身体图谱可能比我们过去认为的更为稳定。该结论也解释了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为何许多针对幻肢(即人们仍能感觉到被截肢的肢体)疼痛的“神经重组矫正”疗法效果有限——因为大脑根本并未发生传统意义上那种大规模重组。

此项成果对未来脑机接口与仿生假肢技术发展具有明确意义。专家评论指出,该研究为下一代假肢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稳定的大脑图谱意味着,即便在截肢多年后,神经义肢仍有可能通过原有神经通道实现更自然、精确的控制,而不必担心大脑结构发生“移位”。这为相关临床试验的推进和脑机接口技术的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自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和南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全球公民科学项目“BirdWeather”,收集并分析了440万条鸟类鸣叫记录,涵盖583个物种。结果显示,在光污染最严重区域,鸟类平均每日鸣唱时间比黑暗地区延长50分钟,表现为早晨提前18分钟开始,傍晚推迟32分钟结束。

研究指出,眼睛较大的鸟类(如双领鸻)对光污染尤为敏感。在繁殖季节,这种效应更加明显——人工光源可能误导鸟类对自然光周期的判断,使其在传统“作息时间”之外延长活动时段。

研究团队表示,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变化对鸟类的长期影响。可能带来的风险包括睡眠节律紊乱,但同时也可能增加觅食机会。该研究首次在大尺度上揭示了人造光线对野生动物行为模式的深层干扰。

最新文章

重磅!AI 领域新晋万亿独角兽崛起

推荐

 

阅读19033

8 月微型车销情生变:仅 3 款破万,冠军直逼 4 万辆

推荐

 

阅读10516

零跑月销破 5 万领跑,蔚来逆袭、理想跌至第六

推荐

 

阅读19272

214 万元 / 台!马斯克 “飞机汽车” 来了,能飞 170 公里!

推荐

 

阅读18507

新规落地!AI 生成内容必须 “持证上岗”,全流程强制标识身份

推荐

 

阅读19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