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实施六大重点行动以及八项基础支撑能力。涵盖“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与全球合作。同时,文件还明确了八项基础支撑能力,包括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数据供给创新、强化智能算力统筹、优化应用发展环境、促进开源生态繁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策法规保障、提升安全能力水平等。
人工智能(AI)产业迎来顶层路线图。
《意见》指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意见》发布可谓“正当时”,具有多维度的重要意义,包括三方面——第一,助力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格局中抢占战略主动地位;其二,以政策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进步;其三,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促进技术与产业的国际化协同发展。
“《意见》的出台,将加速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推动人工智能的产业体系完备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海量数据资源优势、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向国家智能优势转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告诉记者。
既能“捅破天”,也能“扎深根”
周伯文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意见》选择六大重点行动,背后蕴含着诸多战略考量:前两项“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二者相互融合,基本确立以“人工智能+”推动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形成的重大战略举措——“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帮助“捅破天”,“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帮助“扎深根”,二者共同构成中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最不可替代的硬核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