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作为上海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早在2019年,依托上海化工区的副产氢气资源,这里就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加氢站。此后,中国石化又在上海金山设立了石化氢燃料电池供气中心。2023年,《金山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依托上海石化及上海化工区的工业副产氢资源,加快氢能产业链集聚,打造氢能供应和新材料产业示范运营基地。这一政策导向与丰田集团的氢能战略高度契合,为雷克萨斯在氢能领域的布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作为丰田旗下的豪华品牌,雷克萨斯不仅继承了丰田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还将在电动化和氢能领域进一步发力。丰田的e-TNGA纯电平台、氢能源储备以及固态电池技术,将成为雷克萨斯未来竞争的核心优势。
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进一步表示,雷克萨斯国产化会加速中国豪华车市场竞争和新能源豪华车型投放,会推动动力系统、底盘系统、新材料、半导体等领先的日系零部件企业进一步加速国产化布局,尤其是将重点推动低碳企业如氢能、电池回收等产业链企业的在华布局。
据了解,雷克萨斯此次在上海建设的并不仅仅是一座整车制造厂,同时还包括一座动力电池工厂。尽管官方尚未透露其动力来源,但并不排除丰田将在此地建设其第二座在华燃料电池研发与生产基地的可能性。
目前,丰田在华已经有一定的燃料电池技术应用基础,如在一些商用车领域进行了试点运营。若在金山建设新的燃料电池研发与生产基地,将进一步整合其在华的研发和生产资源,满足未来中国乘用车市场对燃料电池的需求,进一步巩固其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地位。
近可内销,外可销往全球
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升级和消费能力的提升,豪华汽车品牌在华布局正变得愈发重要。雷克萨斯作为全球知名的豪华品牌,一直在中国市场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若雷克萨斯决定在上海建厂,其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甚至可以说“不愁卖不出去”。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涵盖了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该地区不仅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还集聚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金融服务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根据各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长三角地区的GDP总量达占全国(134.9万亿元)比重的24.6%,
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地区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在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高净值人群数量庞大,奢侈品及高端消费品市场极为成熟。豪华车作为高端消费品,其市场需求往往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长三角地区凭借强劲的经济基础,为豪华品牌的销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上海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不仅吸引着大量国内外高端人才,也孕育了一批追求高品质生活方式的消费者。这些因素决定了雷克萨斯若在上海设厂,产品将迅速获得市场认同,销量也将得到有力保障。
据盖世汽车终端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30万元以上售价新车销量中,上海位列第一。这一数据说明上海消费者对于高端车型的接受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市2024年的新车销售中,每卖出的3辆车就有1辆是高端车型。豪华车已成为上海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雷克萨斯作为豪华品牌,自然能够在这一市场获得极大增长机会。
上海消费者的购车理念也呈现出明显的高端化趋势。除传统豪华品牌奔驰、宝马、奥迪之外,雷克萨斯以其卓越的品质、稳定的性能以及较高的品牌溢价能力,在中国市场形成了较强的口碑效应。特别是在新能源车兴起的背景下,雷克萨斯在混合动力和电动车领域的技术优势,也将进一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认为,哪怕是排除长三角豪华车消费能力外,丰田集团似乎也有意在中国市场平衡各合作伙伴的业务布局,如南方广州有广汽丰田,北方有一汽丰田,作为布局分配,将雷克萨斯落户上海相对合适。
除了本土市场的强大消费力与地理布局考量外,上海还具备完善的汽车出口体系,为雷克萨斯未来的全球布局提供了便利。2025年1月15日,上海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外高桥港区海通国际汽车码头和上海临港新片区南港码头汽车出口总量超166万辆,同比增长26.6%,平均每天出口超4500辆。
这意味着,雷克萨斯在上海建厂后,不仅可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还可以通过便捷的物流网络将产品辐射到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如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市场。尤其是东盟市场,近年来对新能源汽车及豪华车型需求激增,而中国已与东盟达成RCEP自贸协定,部分汽车出口可享受更低关税,这对雷克萨斯而言无疑是极大的利好。
作为丰田旗下的高端品牌,雷克萨斯在北美、欧洲及东南亚市场均有广泛的用户群体。如果上海工厂能够承担部分国际市场的生产任务,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大幅提高供应链效率,使中国成为雷克萨斯全球布局的重要一环。
新能源汽车第一城要再易主?
每年2月,各大城市发布最新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争夺问题,便成了舆论焦点。过去几年来,上海凭借特斯拉中国的落地与快速发展,一举掀起了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潮流,并稳坐销量榜首。2020年,全国每五辆新能源新车中,便有一辆来自上海制造,这一成就为上海赢得了无可争议的“第一城”地位。
直至2022年,由于疫情冲击以及比亚迪销量的暴涨,西安——比亚迪除深圳总部外最大的生产基地,迅速崛起,在这一年一举夺魁。次年开始,这一桂冠又再次转交至比亚迪总部所在地——深圳。
在接下来的城市发展潜力探讨中,越来越多的关注焦点转向了深圳、合肥、西安等新兴城市,上海的新能源汽车地位则显得逐渐后继乏力。特别是随着上汽通用的萎缩,上汽大众的新能源销量迟迟未见突破,特斯拉一统江湖的局面也逐渐被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所打破。此时,雷克萨斯将本土化生产基地落户上海,似乎为上海重新夺回“第一城”的桂冠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乐观看待的声音并不多。原因无他:雷克萨斯的体量体量,且两年的时间跨度,市场变数太大。作为二线豪华品牌,雷克萨斯早期在品牌知名度、好评度等方面一直处于前列。即便在一度出现加价提车的情况下,雷克萨斯依然保持了稳步增长。2021年,雷克萨斯创下22.7万辆的销量新高,甚至在讴歌、英菲尼迪、沃尔沃、捷豹路虎等豪华品牌纷纷国产的背景下,雷克萨斯凭借进口的身份仍旧稳占中国市场。
然而,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的“神话”正在逐渐幻灭。曾经加价提车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降价保量的市场策略。尤其是在电动车消费逐渐成为主流的中国市场,中高端新能源产品的崛起使得传统豪车品牌面临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的数据,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已突破46.9%,而两年前这一数字仅为26.3%。在这两年里,许多新兴品牌如极氪、深蓝和小米等迅速崛起,市场格局正在被重新塑造。谁也无法预测两年后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是什么样的景象。
业内观点认为,雷克萨斯当前面临的市场环境与特斯拉建立上海超级工厂时截然不同,且更为复杂。雷克萨斯上海工厂需待两年后才能投产,这一时间跨度在快速变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显得尤为漫长。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指出,日系企业决策较慢的组织问题以及国产化零部件配套的开放问题,都是导致这一局面的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未来的核心竞争点究竟是什么?全固态电池是否能提前实现商业化?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何时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问题都为雷克萨斯的国产化进程增添了不少挑战。
雷克萨斯选择在上海建立本土化生产基地,显然是希望借助上海作为汽车产业重要枢纽的优势,重新夺回部分市场份额。然而,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雷克萨斯能否顺利实现逆袭,仍需观察其后续产品的定位、品牌创新以及市场响应速度等多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