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hu86科技
   

诸神的黄昏,经典燃油车型退场

2025-04-17

这表明,海外市场对燃油车的需求更为旺盛,中国车企若想在海外市场开疆拓土,燃油车无疑是重要的支撑力量。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充电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使用便捷、续航里程不受限制的燃油车。

从这个角度分析,就能理解车企坚持“双赛道”战略的深意。正如淦家阅所说:“要强化企业能力,我们始终认为燃油车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们的新能源占有率超过50%,反过来讲,燃油车仍占据约45%的市场份额。”

吉利汽车在燃油车领域的投入并未放缓。淦家阅表示:“吉利将继续加大在燃油车方面的投入。如果新能源投入占比60%,那么燃油车就是40%。我们会确保在这两个领域都具备相应能力,并根据行业变化,按照这一模式加强产品布局,不会减少产品种类。”

长城汽车也是如此。长城CTO吴会肖曾公开表示,考虑到全球市场以及国内部分燃油车用户的需求,长城汽车将持续在燃油车领域进行投入。

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谈到:“燃油车实际上蕴含着很高的技术含量,并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电动化进程中,同样需要高水平的内燃机技术支持。”

由此可见,对于吉利、长城和奇瑞这三大传统车企而言,其整车产品所面临的市场需求,与国内众多全力投入新能源技术研发的车企存在显著差异。这一战略背后的逻辑,是为了满足全球不同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避免在转型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同时充分发挥燃油车业务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对新能源转型的支持与协同作用。

内燃机仍旧充满希望

不可否认,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未来汽车市场的发展方向。但需要明确的是,否定燃油车并不等同于否定内燃机。

从政策扶持到品牌布局,再到市场销量,新能源车的地位日益提升。在许多人看来,燃油车退出历史舞台似乎只是时间问题。然而,2025年2月的一场行业年会上,工信部的表态却引发了广泛关注。

2025年2月,工信部副司长郭守刚公开表示:“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也要同步推进内燃机技术的发展。”

从政策导向来看,尽管燃油车面临诸多发展压力,但内燃机技术仍将持续进步。这意味着,燃油车的未来并非一片黯淡,仍有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内燃机技术的提升并非是一种倒退,而是朝着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未来的燃油车有望搭载更为清洁的内燃机技术,实现更低的排放和更高的效率。这无疑是一种技术进步,而非简单地回归过去。

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是,2024年以来,尽管燃油车市场份额下滑,但是混合动力车型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了近10%,有力地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板块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10万至20万的价格区间内,混合动力车型的销量占比增长尤为显著。

混合动力系统,简单来说,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动力模式的新型系统。它由内燃机、动力电池和电机共同组成,既可以实现纯电驱动,也可以在内燃机的介入下进行驱动。

这种动力模式并不鲜见,丰田THS、本田i-MMD、日产e-power以及比亚迪的DM-i都是典型的混合动力系统。

热效率低下一直是内燃机难以攻克的难题。在燃油车时代,内燃机热效率若能突破38%,便已相当出色。然而,丰田、大众、奔驰、宝马等品牌的车辆在实际行驶过程中,尤其是在起步、倒车、掉头、停车、加速等低热效率工况下,燃油能量的浪费现象极为严重。

比如,我们以一台排量2.0T家用车为例,其加速时间在7至8秒左右,油耗至少为8升。但实现电动化之后,具备同样加速能力的动力系统,仅需一台1.5L自然吸气发动机搭配一台电机即可达成。市面上大多数10万左右的混合动力车型,都能达到这一性能水平,同时油耗却会大幅降低。

即便在新能源板块强大如比亚迪,也从未松懈对内燃机技术的研发和布局。仰望U7的PHEV版车型,搭载了比亚迪自主研发的2.0T水平对置四缸发动机。这也是国内汽车企业研发的首款量产型水平对置结构发动机。在此之前,全球仅有保时捷和斯巴鲁掌握汽车用水平对置发动机技术。

从技术层面来看,水平对置发动机的设计存在诸多难点。其中首要问题在于,由于气缸呈“卧式”放置,在重力作用下,机油会流向气缸下半部分,导致上半部分润滑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比亚迪采用了干式油底壳设计,并首创了五联机油泵技术与主动回油系统。通过十条机油循环通道,能够实现气缸内机油的均匀流动,确保在各种工况下,机油都能充分为气缸提供润滑。

这些案例充分证明,内燃机并未被淘汰,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在汽车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它需要不断积累,实现技术进步,为汽车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内燃机在整个动力系统中依旧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对电池和电机的优化,在低速行驶工况下,由电机承担主要工作,弥补了内燃机在这方面的不足。没有内燃机,大电池包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耐用性、寿命、自燃风险、充电困难以及续航焦虑等,将给用户带来诸多困扰。

车辆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即便被赋予了大量科技、智能和电动化属性,也不应丧失其作为工具的基本特性。尽管混合动力系统仍需使用燃油,但其使用频率和消耗量已大幅降低。因此,内燃机的发展最终将顺应电机时代的潮流。

最新文章

阿里CEO吴泳铭内网发帖:放下成绩重新创业,饱和式投入应对AI挑战

推荐

 

阅读12336

尴尬的iPhone换机潮:苹果靠的不是AI,而是特朗普关税

推荐

 

阅读19111

贾跃亭车企公布一季度财报:营收30万美元,融资2460万美元

推荐

 

阅读17325

东风日产AI零压云毯座椅开箱体验,因一个座椅而爱上一台车

推荐

 

阅读18654

吉利携手深势科技开启电池安全时代

推荐

 

阅读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