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掀起新一轮科技浪潮的ChatGPT,到DALL·E、Whisper、Sora、Codex,很多人好奇,为什么OpenAI总能诞生改变世界的伟大产品?
三周前,OpenAI资深工程师Calvin French-Owen宣布离职,他是Codex项目的核心成员之一,Codex 是 OpenAI 的新型编程助手,竞争对手包括 Cursor 和 Anthropic 的 Claude Code。
离开后,Calvin 写了一份长长的内部回忆,从一线工程师的角度,给所有好奇OpenAI 的人揭秘了这个组织内部的真实情况。在他眼里,OpenAI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既像研究实验室,更像一台永不停歇的产品机器。
OpenAI一年,从一千人暴增到三千人
在加入OpenAI 时,Calvin 是第 1000 多个员工,一年后,公司规模翻了三倍。他在博客里写道,这种飞速扩张带来了典型的“成长的烦恼”:组织沟通混乱、团队节奏各异、Slack 消息轰炸一切。
OpenAI 内部几乎不用邮件,所有沟通都在 Slack 上完成。没有人会管你怎么用,只要你能跟上节奏。
他形容自己从Segment 的小团队创始人身份,切换到 3000 人组织里的一颗螺丝钉,这种落差感让他一度怀疑自己的决定。但这段时间,也让他看见了一个“巨型科研与产品工厂”是怎么运转的。
自下而上,一切都能自己先干起来
Calvin 反复提到一个词:自下而上。在 OpenAI,好点子往往不是靠流程生出来的,而是哪个人先偷偷动手做了个原型。
当时Codex 的原型,内部一度有 3-4 个版本同时流传,都是几个人自己攒出来的。等到效果好,就能拉人、组队、立项。
管理也和传统巨头不太一样:谁能想出好点子、能做出来,谁就能在团队里获得更高的话语权。相比演讲和政治手腕,这家公司更看重“你能不能把东西做出来”。
他甚至说,最好的研究员都像是“小型 CEO”,他们对自己手头的研究有完全的自主权,没人会管你要做什么,只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