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科技受邀参加了钉钉举行的十周年新品发布会,并进行了现场,也见证了钉钉甩出它的第一款 AI 硬件——DingTalk A1。一张只有银行卡大小的「小卡片」,却也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要知道,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钉钉是一款协同办公软件,最多是和考勤机、会议设备挂钩,并未想到它真正迈出 AI 硬件第一步的方向,居然是 AI 录音。
乍听之下,录音笔似乎有些「老派」。毕竟手机早已自带录音功能和语音,语音转写应用也层出不穷,为什么偏偏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赛道?但如果把时间轴往前拨,你会发现过去一年里,AI 录音产品正在悄然升温。
从海外的 PLAUD NOTE 到国内的出门问问 TicNote,再到科大讯飞的 AI 录音笔,市场已经用销量和口碑证明了一个事实——在语音转文字、实时翻译、智能总结这些高频需求上,单靠手机 App 远远不够,专用硬件反而更能解决痛点。
但钉钉做录音,也不只是为了录音。
钉钉带来的 DingTalk A1,与其说这是一台录音笔,不如说它是钉钉「AI 钉钉」战略的一颗落子:把「语音」这一最自然的输入和交互方式,直接拉进组织的协作流。会议纪要不再依赖人工手敲,面试对话不再局限于录音存档,客户沟通也能即时生成画像与行动项。
但首先,我们还是需要从这张「小卡片」说起。
能录,还能想,DingTalk A1 是怎样一款产品?
如果把 DingTalk A1 放在手心,你可能会惊讶它的轻薄程度:厚度仅 3.8 毫米,重量只有 40.8 克,比许多银行卡套还要轻巧。钉钉显然不想把它做成一台「笨重」的办公设备,而是一个随身携带、随时启动的工具,并且配套的皮套支持磁吸——可以贴在手机背后使用。
DingTalk A1 的硬件堆料也相当实在,内置了一颗恒玄科技 6nm AI 音频芯片,搭配 5 枚全向麦克风和 1 枚骨传导麦克风,既能实现远达 8 米的远距离拾音,又能在贴合手机时自动切换骨传导通道,支持通话录音。
钉钉还强调了「听声辨位」的功能——在多人会议回放时,不仅能看到是谁在说话,还能可视化呈现声源位置和移动轨迹,实现智能识别发言人、主讲人声位。这种体验显然比传统录音笔的「无头音频文件」要直观得多。
续航同样是亮点之一。A1 内置 660mAh 电池,支持连续录音 45 小时,待机可达 60 天,并配备 64GB 本地存储。换句话说,即便长时间出差或连续开会,也不用担心电量和空间不足。这些设计都指向一个目标:保证录音这件事随时能做、能做久。
如果说硬件是「耳朵」,那么真正的「大脑」则是背后的 AI 听记能力。和市面上许多 AI 录音设备相比,DingTalk A1 最大的不同是,它不是孤立的 App+硬件组合,而是深度嵌入钉钉生态的一款 AI 硬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