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hu86科技
   

偶剧《我的名字叫啊吨》迎来世界首演

2025-08-08
       2025 年 7 月 20 日,由北京市文联发起并出品、中法意瑞四国艺术家联合创作的偶剧《我的名字叫啊吨》在法国阿维尼翁 OFF 戏剧节迎来世界首演,这部承载着冬奥精神与文化传承使命的作品,以熊猫 “啊吨” 的成长故事为载体,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偶剧艺术的创新活力与跨文化对话的魅力。

一、跨国创作:从冬奥 IP 到文化使者的蜕变

  1. 冬奥遗产的创造性转化
    该剧以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 “冰墩墩” 为缘起,将其转化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熊猫 “啊吨”,通过文学、戏剧、视觉艺术的多维开发,实现了从奥运符号到文化 IP 的跨越。剧中 “啊吨” 生活的 “阿密寨” 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 的哲学,其因地震成为孤儿的设定,则以隐喻方式呼应人类共同经历的灾难记忆。
  2. 四国团队的艺术碰撞
    法国偶剧导演马若兰负责偶形设计,其打破传统木偶的程式化造型,赋予 “啊吨” 孩童般的呆萌特质 —— 圆滚滚的身体搭配可灵活转动的眼珠,配合多位演员同步操控的呼吸感传递,使木偶在舞台上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意大利结构设计师 FRANCESCA TESTI 则通过轻量化材料与机械关节的结合,让 “啊吨” 既能完成爬树等高难度动作,又能通过肢体语言传递细腻情感。这种跨国合作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渗透于创作理念:当中国演员以戏曲身段操控木偶时,瑞士作曲家为其量身定制的电子音乐,将竹笛音色与合成器音效融合,创造出 “东方意境与未来感交织” 的听觉奇观。
  3. 文化符号的在地化表达
    剧中巧妙融入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影戏与剪纸技艺的运用,将 “竹林”“地震” 等场景转化为诗意的视觉符号;马戏团班主青如许的川剧造型,通过变脸技巧外化角色内心的复杂变化。而在阿维尼翁的路演中,“啊吨” 身着格子衬衫打卡世界遗产教皇宫,与当地游客互动时展现的 “笨拙却真诚” 的肢体语言,成功打破文化隔阂,成为流动的文化使者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二、艺术突破:偶剧美学的当代重构

  1. 操偶者的角色重构
    区别于传统偶剧 “操偶者隐身” 的惯例,该剧导演赵淼(三拓旗剧团创始人)将演员的形体表演与木偶操控深度融合:10 位演员始终活跃在舞台上,通过戏曲身段完成场景转换,其动作轨迹与木偶动态形成 “双人舞” 般的视觉张力。例如在 “啊吨” 训练的桥段中,演员以武术中的 “鹞子翻身” 配合木偶的挥拳动作,既保留了偶剧的趣味性,又强化了角色的力量感。

最新文章

遏制健康领域“伪科普”生存空间

推荐

 

阅读13989

一汽奥迪技术周在杭州开幕 Q6L e-tron家族、A5L联袂上市

推荐

 

阅读10526

“所有试验都是为了确保登月航天员的安全着陆和返回”——访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王晓磊

推荐

 

阅读17179

偶剧《我的名字叫啊吨》迎来世界首演

推荐

 

阅读18041

米基斯·提奥多拉基斯百年诞辰纪念演出在南昌上演

推荐

 

阅读12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