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应链动态:产能爬坡与战略转移
-
核心供应商满产冲刺
工业富联、立讯精密等代工厂已启动「三班倒」模式,iPhone 17 系列整体产能较 iPhone 16 提升 11%,预计全年出货量达 1 亿台(iPhone 16 为 9000 万台)。立讯精密承接全系列代工,并首次参与 iPhone Air 的整机组装,其昆山工厂产能利用率达 98%。供应链数据显示,A19 芯片良率已从初期的 75% 提升至 92%,台积电 N3P 产线优先保障苹果订单。 -
地缘政治下的产能分散
为应对美国关税政策,苹果首次将 iPhone 17 全系同步在印度启动 NPI(新产品导入),泰米尔纳德邦工厂负责生产出口至美国的机型,产能占比约 15%。中国大陆仍为全球市场核心供应地,蓝思科技、领益智造等厂商承担超 80% 的玻璃盖板、散热模组及精密结构件生产。这种「印度产北美、中国产全球」的策略,既规避贸易风险,又确保供应链稳定性。 -
果链企业业绩弹性凸显
受益于 iPhone 17 需求超预期,立讯精密、工业富联等代工厂三季度营收预计同比增长 20%-25%,领益智造散热模组订单金额较去年翻倍。京东方作为 OLED 屏幕第二供应商,在 iPhone 17 标准版的出货占比提升至 35%,单季度营收有望突破 200 亿元。部分细分领域龙头(如精研科技的折叠屏铰链、水晶光电的衍射光学元件)更因独家技术优势获得超额利润。
二、风险与挑战
-
安卓阵营的反击
华为 Mate 70 系列、小米 15 Ultra 等竞品已宣布将于四季度发布,预计搭载麒麟芯片迭代版及 2 亿像素主摄,可能分流部分高端用户。Counterpoint 预测,iPhone 17 在中国市场的四季度销量同比或下降 5%-8%,需警惕竞品技术突破带来的冲击。 -
渠道价格波动风险
拼多多等平台的「破发」销售(标准版补贴后 5099 元)可能影响品牌溢价,若后续降价幅度扩大,可能引发消费者持币观望。苹果已通过「当面签收开机激活」机制限制黄牛套利,并调整渠道供货比例以平衡市场价格。 -
创新持续性压力
iPhone 17 的核心升级仍集中在硬件层面,AI 功能(如实时翻译、影像优化)尚未形成差异化竞争力。若 2026 年折叠屏 iPhone 未能如期发布,可能导致市场对苹果创新力的质疑。
结论
综合产品力、市场策略及供应链表现,iPhone 17 系列需求超越 iPhone 16 已无悬念,预计 2025 年全球销量将达 1.05 亿台,同比增长 16.7%。这一增长不仅来自硬件升级带来的换机潮,更得益于苹果精准的定价策略和供应链韧性。对于果链企业而言,短期业绩确定性较强,但需关注安卓竞品动态及长期技术迭代风险。随着折叠屏、AR/VR 等新技术的落地,苹果生态的持续创新能力仍是其维持市场地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