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30%!全球首款“可逆计算”芯片实现能量循环利用
在算力需求爆炸式增长的时代,数据中心的能耗与散热已成为巨大的挑战。然而,一项芯片技术的新突破可能改变这一局面。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一款名为 “冰河(Ice River)”的实验性计算机芯片,它能够回收并重复利用部分计算能耗,而非像传统芯片那样将所有能量转化为废热。
传统芯片的工作模式是“一次性”的:计算任务所需的电能会在运算完成后立即变成热量。这不仅导致能效低下,还使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在高效运行时明显发热。在规模庞大的数据中心,为防止服务器过热,需要消耗巨量的水和电用于冷却。随着人工智能等高性能计算应用的普及,计算技术的能耗与环境成本正急剧上升。
“冰河”芯片由英国初创公司Vaire Computing研发,在测试中比执行相同任务的普通芯片节能约30%。其核心创新在于从两个根本性设计上重塑了芯片的能量使用方式:
1. 可逆逻辑:告别“擦除即发热”
传统芯片的运算逻辑是单向的,计算过程中会擦除原始的1和0数据,这个擦除动作本身就会产生热量。“冰河”芯片采用了“可逆逻辑”,使得芯片能够进行“逆运算”,在计算完成后可回溯恢复原始信息,从而避免了因信息擦除带来的能量损失。
2. 绝热计算:能量如钟摆般循环
传统芯片通过电压的瞬间跳变(如锤击)来快速表示1和0,这种剧烈变化会散发热量。“冰河”芯片则采用“绝热计算”方式,让电压像钟摆一样平缓、渐进地变化。这种设计使得能量能够在电路中有节奏地“来回流动”,而非一次性耗散,从而有相当一部分能量可以被回收用于下一次操作。实现这一功能的关键电源管理单元被直接集成在芯片内部。
虽然可逆与绝热计算的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就已提出,并于90年代在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进行了早期实验,但“冰河”芯片被认为是首个将这两种技术成功结合在一个实体芯片上的范例。这表明能量回收计算已从理论仿真迈入硬件实践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