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Air 的市场遇冷与二手市场破发,本质上是产品定位、用户需求、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以下从核心矛盾、深层原因、行业启示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矛盾:极致轻薄与功能妥协的失衡
-
设计导向的硬件取舍
-
为实现 5.6mm 超薄机身和 165g 超轻重量,iPhone Air 在关键配置上做出显著妥协:
- 影像系统缩水:仅保留一颗 4800 万像素主摄,取消超广角和长焦镜头,依赖算法实现 2 倍裁切。对于需要多焦段拍摄的用户(如探店、旅行),这一缺陷尤为明显。
- 续航能力短板:电池容量压缩至 3050mAh,实测连续亮屏时间仅 5 小时 12 分钟,重度使用需随身携带充电宝。相比之下,iPhone 17 标准版电池容量达 3877mAh,续航表现更优。
- 单声道扬声器:为节省空间取消底部扬声器,仅保留顶部听筒发声,横屏观影时音质失衡问题突出。
-
定价策略的错位
iPhone Air 起售价 7999 元,较 iPhone 17 标准版(5999 元)溢价 33%,但核心配置(如 A19 Pro 芯片、120Hz 屏幕)与 Pro 系列存在代差。这种 “夹在中间” 的定价,既无法吸引追求性价比的用户,也难以打动愿意为 Pro 级体验支付溢价的高端消费者。
-
eSIM 技术的落地障碍
作为国内首款完全依赖 eSIM 的手机,iPhone Air 的推广面临现实困境:
- 办理流程繁琐:需到线下营业厅实名办理,且存在异地开户限制(如一个月仅能开两张 eSIM 卡)。
- 使用场景受限:目前仅支持国内运营商 eSIM,出国后需手动切换海外 eSIM,对频繁跨境用户不够友好。
二、深层原因:市场竞争与消费趋势的双重挤压
-
高端市场的饱和与分化
2025 年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售价>800 美元)增速放缓至 3%,消费者更倾向于为差异化功能(如折叠屏、卫星通信)支付溢价。iPhone Air 的超薄设计虽属创新,但未能像 Pro 系列的潜望长焦、灵动岛交互那样形成 “刚需”。
-
安卓阵营的全面围剿
华为 Mate 80 系列、小米 15 Ultra 等竞品在同价位段(7000-9000 元)提供更均衡的体验:
- 硬件配置碾压:华为 Mate 80 Pro 搭载 5000 万像素超光变三摄、5000mAh 硅碳负极电池,支持双向北斗卫星消息。
- 折叠屏的降维打击:三星 Galaxy Z Fold6、OPPO Find N3 Flip 等折叠屏手机价格下探至 8000 元区间,以大屏体验分流了部分追求创新的用户。
-
消费行为的理性回归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消费者换机周期延长至 3.1 年,对 “非必要升级” 更加审慎。iPhone Air 的轻薄设计在多数用户日常使用中(如社交、视频)感知不强,难以成为换机的核心驱动力。
-
供应链与渠道的误判
苹果初期对 iPhone Air 需求预估过高,导致黄牛大量囤货。然而,当市场表现不及预期时,渠道商为回笼资金不得不降价抛售,进一步加剧二手市场破发。据供应链消息,iPhone Air 零部件生产规模将在 2026 年第一季度缩减超 80%,部分定制化组件甚至提前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