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上演 “速度与泡沫” 的博弈。国家发改委近日明确警示,需着力防范重复度高的产品 “扎堆” 上市风险 —— 当前我国 150 余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中,半数以上为初创或 “跨行” 入局,不少企业扎堆推出功能雷同的商业导览、教育演示类产品,既造成研发资源浪费,更压缩了核心技术的突破空间。在产业规模以超 50% 增速迈向 2030 年千亿元市场的关键期,这一政策信号为行业划定了 “创新红线”,指引产业从 “数量扩张” 转向 “质量提升”。
产品 “扎堆” 的背后,是产业发展初期的三重结构性矛盾。其一,技术门槛 “虚实分化” 催生跟风潮。随着具身智能大模型与机器人融合,硬件组装门槛大幅降低,但 “大小脑” 协同、动态平衡等核心技术仍未突破。许多企业避开高难度攻关,转而在外观设计、基础交互等表层功能上做文章,导致市场上充斥着 “换壳不换核” 的同质化产品。
其二,通用平台缺失造成重复投入。由于缺乏统一的算法开发、3D 数据、标准认证平台,企业不得不从 0 到 1 独立研发,仅基础代码编写就消耗近 40% 的研发成本,形成 “各造各的轮子” 的资源内耗。其三,场景落地 “路径依赖” 限制创新。超 80% 的产品集中在商业导览、教育科研等浅度场景,而工业协作、医疗陪护等刚需场景因技术要求高鲜有涉足,进一步加剧了低端市场的拥挤。
破解同质化困局,政策锚定了 “标准先行” 的核心抓手。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这意味着未来产品上市将面临更严格的合规审查。从技术维度看,准入标准或聚焦两大核心:一是核心技术自主化程度,重点核查高精度电机、减速器等关键部件的自研比例,避免 “组装式创新”;
二是场景适配能力,要求产品需通过特定场景的实用性测试,如工业机器人需满足 24 小时连续作业标准,服务机器人需通过情感交互准确率验证。同时,退出机制的建立将加速淘汰 “伪创新” 企业,一星机器人等陷入困境的案例已预示行业洗牌的开始。
技术攻关的 “精准发力” 是打破扎堆困局的根本动力。政策明确支持围绕 “大小脑” 模型协同、云侧与端侧算力适配等卡点技术开展攻关,这正是当前产业的薄弱环节。以仿生交互为例,真正的技术突破需要跨机械工程、AI 算法、材料学的深度融合,如仿生人脸的微表情控制需实现毫米级传动与情感算法的实时响应,而这类高难度攻关恰恰是跟风企业回避的领域。政策引导资源向核心技术倾斜,将推动企业从 “功能堆砌” 转向 “技术深耕”,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 功能型机器人聚焦工业效率提升,仿生型机器人抢占服务场景情感交互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