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苹果近身肉搏
涨价伴随着阵痛。过往小米大幅提价的节点,短期销量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据有关报告显示,在小米10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小米销量暴跌35%,在国内市场下滑至第五位。 在海外市场,尤其是贡献海外市场营收近一半的印度,根据Canalys数据,当期小米第二季度智能手机市场整体萎缩48%,出货量几乎腰斩。
在此之前,2016年小米也出现过显著的销量下滑,那年被看作小米的低谷。IDC数据显示,2016年小米手机全年出货量同比下跌达36%,市场份额也从2015年的15.1%下跌至8.9%。

为了扭转局势,雷军才在2017年推出了首次提价的小米6,虽然该机型被称为“神机”,但受限于供应链问题,销量仅550万部。
虽然每代手机短期内销量会受提价影响,但拉长时间来看,小米手机的销量走势并没有因为持续提价而崩溃,尤其在转向高端定位后,销量反而稳步上升——小米14预计在生命周期内的销量为880万至1200万台,而小米15仅上市两个月便近200万销量。
据Canalys数据,小米在高端化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销量超越了苹果,首次晋升全球第二。
此外,盈利能力是小米涨价策略的核心胜利。冲击高端最直接的成果就是毛利率和单机利润的大幅提升。尽管雷军曾在2018年时承诺,小米的硬件综合净利润率不会超过5%。
财报显示,小米手机业务的毛利率已从早期的2%左右提升至近年来的两位数水平,2016年小米手机业务毛利率为3.45%,高端化后,2021年该数据突破了10%,近三年维持在12%左右。
比较而言,苹果的硬件毛利率则长期稳定在30%至40%,在硬件行业中处于顶端水平。

不过今年iPhone17一经发布,竞争局势或许面临改变。
过往多年,iPhone在涨价幅度不高的背景下,采取“挤牙膏”的配置升级策略,以维持高毛利率。但随着近年苹果在中国市场份额不断下滑,iPhone17结束了长期的挤牙膏策略,背后是苹果试图挽救丢失的份额,而这当然也意味着将牺牲毛利。
从“保毛利”转向“保份额”,苹果开始发力保护其高端市场,小米和苹果可以说站到了近身肉搏的位置。输赢无定。